“我应该等到年后再辞职”,但是“我想现在就离开”;“我应该陪在家人身边”,但是“我想出去闯一闯”。
比起做选择,找原因更重要!
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,身体里一直都有这两种声音,一种叫“我应该”,一种叫“我想要”,有意思的是,这两种声音每天都在打架。“应该”是一种标准,“我想”是一种本能;多数时候,我们都会选择“应该”——这样更像文明人,更体面、更理智。
“应该思维”是对自己的“残忍”
举个例子:
小时候,你跟长辈说“我吃饱了”,你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是“别,还剩最后一口”,或者“你根本就没饱”,然后你说“我真的吃不下了”,长辈就会说“非洲还有很多小朋友在饿肚子”“农民伯伯种地很辛苦,你怎么能浪费粮食呢”(开始不相信自己“吃饱了”这个本能感受)
你因为某些事哭了,长辈说“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”“大孩子了,要坚强”(开始不相信自己的“情绪”)
进入社会,业绩压力大,连续没睡好,导致你一次发挥失误了。老板说,这点小事你都做不好,你这抗压能力不行啊,你看看人家!你接受了职场人就该硬扛的规定(全方位地否定了自己的能力)
当“应该”和“想要”冲突时,我们忙不迭地压制住自己,去扮演一个理智成熟的“别人”。但真要对自己负责,就别急着做选择,而是去思考:
1. 我的真实感受是什么?
2. “想要”和“应该”之间的这种冲突,原因是什么?